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回望高中三年,我想一个在我身上比较灵验的经验就是——面对准备时间算不上充分的赋分考试时,比别人多准备一点点,就能考得好一点点(这句话源自我高中班主任王良焊老师)。对两门背诵量很大的文科而言,背书、笔记和错题是所有人在首考前都有的准备,而想在这几个月把它们维持在不错的水平,最终稳当地放掉,可能需要再多做点工作。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也是文科班代代相传的经验,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学科知识的加工
真正掌握文科知识首先需要思维的加工。“多做一点准备”就是在首考前的阶段,始终用联系、发展、对立统一的眼光看待知识。拿历史来说,它的教材特点是相连的知识被分散到了好几本书,所以我们复习时始终要有横纵关联,相互补充,打通事件的意识。比如宏观上,把选修二和必修下涉及的“走向整体的世界和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放到一起复习,顺带思考中国扮演的角色。微观上,有关中国土地政策的题又错了,就再梳理一下各时期政策的内容、颁布的原因影响,当然现在ai也是梳理辨析的好帮手。
记忆之后是运用,历史政治的大题往往有很强的专题性,这就需要把知识进一步地整合——围绕一个大概念,多角度地归纳学科术语。拿殖民扩张来说,可以整合几本书里的阶段性史实、方式/条件、书上各角度的评价。政治同理,对于像全球治理这样的话题,关于必要性(背景)、重要性(原理),怎么样(影响),怎么办(做法)的相关话术也试着整理到一起。
△ 我高三时期的学习笔记(简要的整合)
问题意识
学科素养的提升产生于思考的一刹那,思考的表现之一就是你产生了问题。政治历史的问题常出在名词的理解上(如士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产业结构);选择题推出正确答案的思路上;易混知识点的辨析上(遗赠扶养协议/成年意定监护);历史网络的建构上。对于这些玄而不玄的问题,首先要重视困惑的直觉,模棱两可的地方往往就是痛点。一些知识点或推理上的困惑可以先多问周边的同学,你会惊喜地收到许多一针见血的思路。同样,持续地为别人解答问题并且主动去类比相似的题、为解释概念不断举例,也能帮助厘清自己的思路,减少靠感觉做题的情况。
因为我很容易混乱,所以这些由问题而来的产出都会被我记到放零碎知识的小本子上,它们为考场上的我贡献了很多灵机一动的瞬间。
△ 高三时期,关于生物学科,记零碎知识的小本子
从素材而来的素养
第一是把书本作为素材。教材是多功能的,不止在于细节记忆。历史各角落的史料有助于辅助理解,单元导语呈现了该板块最精炼、规范的结论表述;政治的探究与分享是理解知识的情境也是很多题目的原型。第二是把题目作为素材。我喜欢模拟考前或周末复习同类型的题。比如把哲学逻辑那些原理难匹配的题统一再拿出来看,就会有思维升华的感觉。还有历史题的史料(尤其是一些图册上经典的题)、语文的文言文、生物工程的各种方案,这些出题材料本身其实都是提升素养的现成素材,把它们内化为自身储备是大有裨益的。第三是把答案作为素材。文科以逻辑思维为王,参考答案往往提示着我们回答一个问题的思维路径和看待问题需要的角度。多多分析、积累、归纳语文政治历史大题答案的构成、路径、角度,总结“分析条件/概括特点题的角度”、“结合材料时融入术语的方式”,思考自己答案和参考答案的生成过程,这样可以把主观题得分稳定在一个较好的水准。
△ 高三时期,整理题目时的记录
现在是八月,窗外是一个绿色漫溢的世界,大家在二十二中的最后一年,就是从遇见这片摇曳之绿开始的。这一年,一种莫名的时间焦虑看似将会困住一切,但实际上,一切是平静而自由的,二十二中始终会处于她最明媚灿烂的季节,就像早晨的阳光总会在某一刻隆重地铺满高三中央上行的阶梯一样。所以,其实时间是慷慨的,每时每刻都能有所作为,一切都还不是那么晚,只不过我们需要走出自己的节奏。
顺着某种节律,万物和它们身边的人一起走在时间的进程里,好好地吃饭,好好地睡觉,好好地蓄力,然后就会来到所有生命彻底绽放的,下一个夏季。
△ 高三运动会抓拍
小编按
陈玥同学的学习历程印证了“每个人的蜕变都离不开成长道路上的诸多助力与机缘”的道理。愿所有的学子都能在自己的求知路上遇到良师和益友,在他们的扶助下跃飞。
班主任(数学老师):王良焊
语文老师:夏国荣
英语老师:程 鹰
政治老师:陈有正
历史老师:陈海娥
生物老师:林银萍
感谢温二十二中辛勤付出的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