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文章搜索:
学校资讯
首页.>>学校资讯>>校园快讯>>
探路AI融合 赋能课堂转型丨我校十大学科校本实践侧影
发表时间:2025年07月03日 浏览数:


5月29日—5月30日,我校AI赋能教学研讨周活动顺利举行,本次活动吸引了包括重高、普高、职高等兄弟学校计300多人参与,涵盖乐清、永嘉、文成、龙港等县市区。同时,活动受到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关注,王少莲副院长、语文教研员周康平、数学教研员叶事一、英语教研员丁立芸、物理教研员余雪妹、历史教研员郑小勇、温州中学生物名师吴圣潘莅临,并就下一步如何深化AI赋能教学做了详细指导。


语文组

智启文心:AI赋能语文课堂新生态


徐乐平:《语言的严谨性与准确性》


徐老师以撰写随笔《语言的严谨性与准确性》为任务驱动,借助AI工具引导学生探究语言严谨性的本质。课堂通过三个活动,即梳理严谨准确的具体表现、探究严谨与准确在不同文体中的表现、拟写提示词提纲,活动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领悟语言严谨的本质是在特定文体框架中实现表达目的与效果的高度统一。全程融合AI辅助与批判思辨,提升课堂效率。



方娇艳:《祝福》


方老师以“祥林嫂是一个(  )的女人”为课堂思路,从“有价值的—死了丈夫的—没有春天的—悲惨的”线索中逐步深入探究祥林嫂死亡悲剧的根本原因。过程中不仅借助AI问答抛出“祥林该为祥林嫂的死亡负最大责任”这个问题以引发同学们的激烈探讨,更引入高一上学期《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内容来辅助课堂深度思考,最终落实“乡土社会的封建礼教害死了祥林嫂”的结论。



周康平老师点评、组内研讨


周老师指出,AI浪潮下的教育变革已悄然发生,但我们在探索AI赋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守住语文的本质——超越“知识传递”的情感与思维建构,让语文课堂与AI“共生共长”。



微讲座

张荣田:《AI编程赋能高中语文教学》


张老师以整理高三默写题的亲身经历为引,阐述了重复性工作对教学的困扰及对自动化工具的渴求,由此引出AI编程为一线教师带来的新机遇。他利用AI辅助工具(如Cursor)开发了“文言300词词典小程序”,展示了小程序如何服务于文言文教学,并详细介绍了AI在代码生成、问题解答、功能设计等环节提供的关键支持并指出“AI编程的本质是学习与AI高效协作,而非从零编写复杂代码”。他认为,AI赋能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使其能聚焦于教学创新、个性化辅导等更需人类智慧与情感投入的核心工作。此次分享不仅普及了AI编程的理念,更激发了老师们探索技术赋能教学的热情,为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启示。



数学组

数智融合:AI赋能数学教学创新实践


孙瑞:《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高考一轮复习


围绕教学目标,孙老师以AI创新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探索解三角形基本原理,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思维拓展的大门。在内蕴方程(正余弦定理,三角和定理)的基础上,把试题设定条件(方程)与内蕴方程建立联系,从而求得三角形全部或部分的度量关系,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题能力开辟了新路径。



赵瑶瑶:《频率与概率》


本节课《概率与频率》,赵老师采用“双轨实验”的创新模式(传统手工+AI模拟),通过HTML交互程序直观展示万次试验的收敛过程,有效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她通过“数据感知→技术验证→决策应用”的教学主线,完整经历概率思维的形成过程,尤其突出“大数据时代概率解释力”的学科价值。



组内研讨


叶老师指出,两节课能借助动图与“数字人”技术,将数学巨匠以栩栩如生的虚拟形象“空降”课堂。数字人结合历史场景,以第一视角讲述定理求索历程。这种技术赋能打破了时空壁垒,让原本晦涩的公式推导化作生动故事,使知识传授从单向灌输升级为沉浸式探索,为传统课堂注入鲜活生命力。叶老师之后就如何利用AI和数学教学结合做了深入的指导。

在组内研讨中,老师们一致认为利用AI辅助高中数学教学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率、个性化学习体验和学生的参与度。AI根据学生水平调整题目难度,自动推送同类题目或基础知识点讲解,帮助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自适应练习。



微讲座

胡智慧:《数智融合:AI驱动的高中数学教学创新》


         胡老师开展 “数智融合:AI驱动的高中数学教学创新” 主题微讲座,她结合教育部推进教育数字化政策,围绕精准提问、协同共创、系统融合三大模块,通过案例演示AI在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课堂互动等教学全流程的创新应用,为在场教师提供数字化教学新思路。




英语组

智能技术重塑课堂:AI与英语教学的融合


黄莉茹:《AI赋能词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黄老师在《AI赋能词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讲座中,分享了她在词汇教学中的创新成果。讲座中,黄老师强调通过AI技术提高学生的句型意识,将词汇学习与实际语境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单词。她还介绍了利用文本转视频技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的动画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黄老师展示了如何通过AI生成个性化范文,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通过AI编辑代码生成词汇游戏,将词汇学习与编程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张滢滢:《X3U4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张老师巧妙地结合AI技术与真实语境教学,实现语言学习的有效迁移。课堂上,她借助AI工具创设真实交际场景,引导学生自然运用目标词汇和语法结构,帮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强化语言输出能力。这一融合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更通过数据驱动分析,帮助教师动态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张老师先对自己的课进行了反思,她提出AI赋能教学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传统课堂的极大挑战,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



研讨点评


高一教师张晓聪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同时她也表示尽管退休在即,但自己在日常教学中也在一直摸索实践AI技术,力求课堂焕发出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微讲座

张弛:《AI驾到,英语课堂“智”造奇妙——高中英语教学的智能教学的智能新解法》


  张老师巧妙地结合AI技术与真实语境教学,实现语言学习的有效迁移,尤其在英语听力上的应用,借助AI工具创设真实交际场景,帮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强化语言输出能力。




政治组

AI赋能政治教学


杨雨睛:《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杨老师以“从Speed中国行解码‘认识与实践'”为总议题,让学生通过平板与课堂媒体的互动,将AI技术与课堂教学充分融合,发挥了AI在视频展示、学生观点收集与评价、Deepseek生成式回答、学生提问虚拟人回答交互式探究等方面的作用。在AI技术的加持下,学生积极发言、气氛活跃。



张碧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张老师以“探寻朔门古港写入历史教材”为主题,通过“初识朔门古迹”“破解教材编写之谜”“深研古港遗事”三环节引导学生探究。在立足现有课堂网络媒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AI在课堂资源选取、议学情境设置、探究方法优化等方面的作用。学生思维活跃,在活动中深刻地把握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评课研讨


在组内研讨中,老师们一致认为AI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是大势所趋,我们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立足当前条件,教师可重点关注AI技术在优化教学设计、获取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监测与评价等方面的作用;AI技术只是辅助工具,不可过分依赖甚至盲从。



微讲座

董乃锐:《AI赋能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优化策略》


董老师在描述“背景与意义”、“常见的AI产品的功能比较”的基础上,重点列举了AI在政治教学中的多场域应用,从整合检索式应用、辅助教学设计、辅助制作PPT、教学资源生成、创建专属智能体等方面,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当前AI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的现实路径,拓宽了与会老师的视界。




历史组

聚焦AI赋能,探索历史教学新范式


黄欢:《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黄欢老师以 “变局—破局—困局” 为主线,构建大单元教学框架。通过AI工具 Deepseek对甲午战争进行胜率推演,直观呈现历史发展的多元可能性。在分析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甲午战争的关联时,借助AI生成动态时间轴与数据图表,引导学生从“技术器物”“制度变革”等维度思辨近代化困境。课堂中,AI辅助生成的史料对比表格,有效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助力学生构建“点—线—面” 结合的历史认知体系。



马志宇:《人民解放战争》


马志宇老师创新采用 “析—命—答—评”AI 赋能教学模式。在试题分析环节,运用 AI 统计学生答题数据,精准定位 “解放战争重大战役区分”“土地改革历史意义” 等知识薄弱点;命题环节中,让学生借助AI工具命制情境化试题,并实时优化选项干扰度。课堂上,AI 驱动的互动答题系统实现了 “即时反馈—精准讲解—变式训练” 的闭环,凸显了技术对传统复习课的赋能升级。



研讨点评、郑小勇老师指导


林心如老师在评课中指出,两堂公开课均构建了 “知识—能力—价值观” 三位一体的复习范式,展现了AI在史料整合、数据可视化及个性化评价中的独特优势。黄欢老师的Deepseek胜率推演,将抽象的历史逻辑转化为可视化模型;马志宇老师的AI命题系统,实现了从 “经验命题” 到 “数据驱动命题” 的转型。市历史教研员郑小勇就人工智能赋能历史教学做了详细的指导。

在组内研讨中,老师们一致认为在历史因果分析、价值判断等深层思维培养中,教师需发挥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AI不是教学的替代者,而是创新的催化剂。我们既要拥抱技术变革,让历史课堂更具智慧;更要坚守教育初心,让人文精神在数字时代持续绽放光芒。



微讲座

徐彬彬:《AI赋能高三历史教学》


徐老师系统分享AI在备课、课堂、评价等全流程的实践探索。她展示了 “Xmind+DeepSeek” 一键生成思维导图、“Excel+DeepSeek” 自动化处理试题数据等工具组合,现场演示AI如何辅助教师完成真题分类、学情分析及小论文智能辅导。

针对 “AI 史料生成的可信度” 问题,她提出 “三重验证” 策略:通过对比档案文献、学术著作及影像资料,构建AI内容的考据机制。她强调,教师需从 “知识传授者” 转型为 “AI技术伦理引导者”,在利用AI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坚守历史学科的人文底色。




地理

AI技术在地理复习课中的应用


王苗苗:《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王老师以温州交通发展历程为线索,结合交通方式的选择、布局、区位条件以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展开教学并通过“水运主导期—陆路突破期—综合立体交通期”三个阶段,从不同时间维度引导学生认识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同时,该节课将学生讨论、学生课堂作业的评价部分引入Deepseek作为学生认知参考。



林晓霞:《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林老师以“印尼雅万高铁”为例,结合印度尼西亚的区域特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了交通布局的一般原则,并结合当地的实际引导学生从时间尺度认识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教学中,她使用了智普清言技术分析了高频考察类型、复习策略,并指导学生在解题时,用Deepseek搜索作为学生认知参考。



评课研讨


AI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可以大大提高备课效率,同时也可以在课堂解题、问题分析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参考,但是要引导学生认真结合试题的设问、材料等信息,防止误导。复习课引导学生从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构建知识网络,进行易错点分析和常见试题的归类、串题、并题、展示学生即时生成的答案,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微讲座

张嘉:《秘塔技术在项目化学习中的应用》


张老师以自己利用AI技术中的秘塔智能工具在项目化学习中的实践为线索,围绕秘塔AI支持项目资料收集与可视化处理、促进协作与资源共享、赋能教师教学设计、驱动个性化学习路径、创新成果展示形式几个环节,系统介绍了秘塔在高中地理学科项目化学习中的应用。





物理

智慧课堂·AI赋能物理教学新范式


苏沁源:《选考复习——牛顿第一和第二定律》  


苏老师以“科学史观照下的概念生成”为教学主线,借助Deepseek智能引擎重构知识图谱,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长廊,系统梳理从古希腊自然哲学到近代经典力学的认知跃迁。课堂创新性地运用Phyphox移动实验平台,将电梯升降、人体起蹲等生活场景转化为实时动力学实验室,使抽象的惯性定律在加速度传感器的数字脉动中获得生命。  



陈柯亦:《选考复习-人造卫星宇宙速度》  


陈老师以“天地对话”为教学情境,通过Deepseek生成的3D天体力学模拟系统,构建了沉浸式太空课堂。学生通过交互操纵卫星轨道参数,亲历开普勒定律的数学之美,在动态可视化中领悟从牛顿苹果到航天工程的思维跨越。特别是卫星变轨过程的能量瀑布可视化设计,将复杂的轨道机动转化为直观的物理图景。



余雪妹老师点评、组内研讨


市教研员余雪妹在《器与道:AI时代物理教学的价值锚点》主题点评中指出,技术赋能当如盐入水,既要追求“观天象而制璇玑”的智慧,更需恪守“格物致知”的教学本真。与会教师们在《虚实相生:智能工具的课堂辩证法》研讨中达成共识:AI的即时反馈特性创造了“教学—诊断—优化”的闭环生态,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以数明理,借智启思”的教育理念。



微讲座

王妤婷:《让物理规律"动"起来——AI动态可视化教学实战》  


王老师在专题讲座中展示了《物理教学动态图谱生成指南》,揭秘如何通过智能平台将“纸上的方程”转化为“会说话的模型”。其推荐的“参数化动画生成器”“时空仿真引擎”等工具,使教师能像指挥家般轻松调遣各种可视化资源。讲座最后,她提出“技术永远在替代手法,但从未取代心法”的论断,引发与会老师对教师专业核心能力的深度思考。 


 


化学

AI赋能,凸显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周秀陈:《选考复习——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周老师以元素周期表为载体,以学生的现有思维模型为基础,创新设计了陌生情境下的物质性质的推理、变化规律的探索,引导学生利用AI工具如Deepseek等进行信息搜索、思辨、讨论,进而得出合理的解释,修正并完善分析模型,实现了与AI共融的应用、猜想、检索、验证和修正,取得了良好的复习效果,开拓了选考复习课的新路径。



齐艳芸:《学、选考复习——阿伏伽德罗常数(NA)的应用》


  针对学、选考的命题特点,齐老师提炼出本堂课的复习主题,通过“前测”和AI数据分析,得出了学生知识盲点、知识易错点和能力薄弱点,进行针对性的备课和教材处理,设计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精准理答。在课堂中,AI分析的精准结合齐老师亲和的教态和气氛营造,让学生在持续性的专注中深度思考,达成了教学实效。



评课研讨


在评课和交流活动中,大家踊跃发言,交流自己的探索心得,归纳出了AI工具的典型优势并达成一致共识: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会深度影响教学改革,利用AI工具进行精准的学情诊断、优化教学环节、重塑模型建构路径等是接下来共同努力的方向。



微讲座

侯现乐:《智能转换,助力文档处理和高效备课》


侯老师经过深度的实践和思索,向我们展示了手机拍照相关的AI工具,实现图、文、表相互转换。在讲座中,侯老师不仅停留在操作技巧层面,更是通过具体的备课、教学场景,以身示范、由浅入深地讲述了AI工具如何提高文档处理和备课效率。




生物组

AI赋能,驱动生物教学多维尝新


林琳:《基因的表达——以青瓯柑的“青”现象为例》


   林老师的基因表达复习课以任务驱动为核心,深度融合AI技术。课堂中,AI模型与学生实时PK氨基酸序列推导;AI数据库为验证假说提供海量前沿资料;小组合作结合AI动态演示突破抽象概念理解难点,不仅激发学生竞争意识与探究热情,更通过 AI 精准定位知识薄弱点实现靶向教学,为生物学科智能化复习课提供范例。



董心怡:《探秘细胞增殖机制,融合科学与生命教育——细胞增殖学考复习课》


董老师以“嵌合体超雄综合征”真实案例为切入口,带领学生分析有丝分裂异常机制。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分裂期图像建模、辨析细胞周期饼状图,结合CNV检测等医学情境突破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等难点。最后围绕“XYY嵌合体是否需流产”展开伦理讨论,通过AI技术生成数字人“遗传生殖专家”(智能体),通过与智能体专家进行实时语音通话,用临床数据驳斥 “基因决定论”。课后布置 AI 协作辟谣作业,构建“情境探究—模型建构—价值思辨”的立体课堂,实现科学思维与生命教育的深度融合。



微讲座

朱成成:《AI赋能生物课堂——教学效果跃升与学生深度参与的实践路径》


朱老师从实际教学出发,重点介绍五款利用AI技术改善教学的工具。虚拟实验模拟器支持零成本开展高危实验操作;生物模拟实验可借助生成的网页进行;智能题库系统帮助教师在课堂中抽取题库和学生进行检测;AI绘图工具能自动生成教学流程图与示意图;语音合成技术则助力快速制作专业音频课件。本次讲座旨在通过前沿技术赋能教育实践,为教师提供沉浸式智慧教学解决方案,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升级。




专家讲座

吴圣潘《人工智能赋能生物学教学的路径和策略》


浙江省教坛新秀、温州中学吴圣潘老师介绍了人工智能概念、人工智能APP种类、智能体以及知识库等内容,丰富了与会老师的认知。另外,他重点介绍了备课和教学设计过程中AI如何应用——课前(高效备课、精准设计)、课中(学习活动有趣、有效、有意)、课后(精准施策,个性化反馈),并以自己教学实践中的诸多生物课堂应用案例进行了有趣的分享,让与会的老师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技术组

AI赋能技术学科教学的探究


陈婵:《用python解决真实问题——让大模型帮你答疑》


陈老师以“花坛翻新面积测量”情境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编程的IPO(输入、处理、输出)环节拆解问题。她鼓励学生先自主思考解决方案,当遇到思维瓶颈时,她会巧妙引入 AI工具,指导学生通过大模型获取多种实现思路。在代码优化环节,学生将自己编写的程序提交给AI模型进行评价,AI模型同步给出修改方案,通过学生代码与AI给出的修改方案对比分析,直观展现了AI编程的特点与优势。她始终强调 “独立思考优先,AI辅助次之”的原则,并提醒同学们以批判性思维审视AI生成的答案。



刘强:《学考复习——控制系统》


刘老师以智能家居为切入点,通过手动开盖、感应开盖垃圾桶等实例,引导学生区分开环与闭环控制系统,并指导学生设计自动补水装置,分析其控制流程。课堂穿插AI智能语音识别垃圾分类等互动环节,让学生动手绘制方框图,深入理解控制系统组成。



评课研讨


全体教师针对“AI赋能教学”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通过个性化学习、智能辅助和即时反馈,AI能够帮助教师优化教学流程,提升课堂效率。同时,AI的互动性也能激发学生兴趣,让抽象知识变得更易理解。然而,AI赋能课堂也面临挑战。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削弱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教育适配性仍需谨慎评估。



微讲座

陈瑶瑶:《AIGC赋能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资源开发》


陈老师从“教”“学”“研”“评”四个角度,分享了自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利用AI开发学科资源的经验。在讲座中,她提到利用AI开发试题、作业解析、智能体、ppt、课堂代码素材、学具、编程助手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与会教师带来诸多启发。



本次“AI赋能教学研讨周”完美结束,为我校探索智能教育注入了动力和信心。300多位教育同仁的深度参与,十大学科的精彩展示与智慧碰撞,市教研院专家的精准指导,共同勾勒出一幅我校AI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生动图景。从精准诊断到个性学习,从情境创设到思维深化,从资源革新到评价转型,AI的潜力正在课堂的细微处绽放光芒。研讨周虽已落幕,但探索的步伐必将更加坚定。我们清晰地认识到,AI赋能教学的核心在于“赋能人”——解放教师创造力,激发学生主动性,最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未来,我们将带着研讨中收获的宝贵经验、达成的深刻共识以及专家指引的方向,持续深化实践,聚焦AI应用的适切性、有效性与伦理性,不断优化融合路径,推动课堂教学从“知识传递”向“素养培育”的深刻转型,共同谱写智能时代二十二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