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后的山溪涨起了浑浊的水,却挡不住一群人的脚步。7月13日,我校六十余名师生、家长驱车3小时,穿过60公里蜿蜒山路,再次来到永嘉岩坦溪下——这场延续了15年的爱心结对,又一次在青山绿水间写下温暖注脚。
3小时山路,赴一场15之约
清晨8点30分,二十二中的车队从校园出发,120公里的路程里,一半是盘旋的山路。行至中途,突遇大雨,雨刷器飞速摆动,窗外的山景朦胧成一片绿意。但车厢里的气氛却格外热烈:高一年级的同学攥着准备好的文具,刚毕业的30位高三学子笑着回忆去年结对时的场景,还有一位已上大学的学长,特意请假赶来“赴约”。
15年了,我们和溪下的缘分早就像这草木一样,盘根错节,分不开了。”赵重阳老师看着窗外掠过的风景,轻声说道。11点30分,车队终于抵达溪下学校,校门口早已等候着14位结对的孩子,他们的眼睛亮得像夜空中的星星。
座谈会上的双向奔赴:微小的光,照亮彼此
爱心座谈会在简朴的教室里举行。赵重阳老师站在讲台上,对着两张学校的合影娓娓道来:“从2010年第一次来,我们看着溪下的教学楼翻新,看着一届届孩子长大,也看着我们的学生从受助者变成助人者。”15年的时光里,爱心款从最初的零花钱,变成如今各班捐赠与高三学子“废纸变现”的基金,不变的是一代代二二人的接力。
溪下学校的麻校长握着孩子们的手,语气恳切:“这些哥哥姐姐们翻山越岭来看你们,这份心比金子还贵。记住这份温暖,把它变成读书的动力,就是最好的回报。”
互动环节里,我校学生递上精心准备的礼物,聊起城里的趣事;溪下的孩子则分享着山里的生活。“我每天要走半小时山路去学校,但路边的野花特别好看!”简单的对话里,有城市与乡村的碰撞,更有青春与青春的共鸣。
“原来我们的一点心意,能让他们这么开心。”高一年级的叶同学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比任何事都有意义”。
洪水挡不住的脚步:读懂大山里的坚强
午后13点30分,雨后放晴,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山涧,却意外迎来了涨水的河流。但大家还是按照计划,送结对的孩子回家。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水,车队再次出发。
最远的6个孩子家住罗垟,13公里的路全是盘山路,车子在悬崖边绕着圈,半小时后才抵达。“爷爷在门口等我呢!”结对的小女孩笑着指向山腰的木屋,脸上的红晕艳比晚霞。
跟着孩子们走进家,斑驳的墙壁上贴满了奖状,书包里的课本被翻得卷了边,却干干净净。“每天早上6点起床,走路去学校。”男孩说这话时,眼睛里没有抱怨,只有对知识的向往。
老师们却红了眼眶:由于山区孩子逐年减少,下半年溪下学校的初一将不再招生,想读初中的孩子要去更远的地方。“但请放心,无论你们去哪个学校,我们的爱心约定永远有效。”赵重阳老师握紧孩子的手说道。
15年,足以让山间的小树长成栋梁,让懵懂的孩子走向远方。从最初的物资帮扶,到如今的心灵陪伴,温州二十二中与溪下的故事,早已超越了“帮助”与“被帮助”的定义。
就像那位高三毕业生说的:“我们以为自己在给予,其实是这些大山里的孩子,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坚强与热爱。”
这场跨越山海的约定,未完待续。下一个15年,我们继续同行。
学生感悟
穿山云岭外,依水到溪乡。一年前从22中毕业的我又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带着书籍再次走近那些让我牵挂的孩子们。在交流中了解他们求学路上的艰辛与坚持,也感受到物质匮乏下依然闪耀的纯真眼眸。或许一本薄书能为他们的世界推开一扇窗,而我愿化作传递光明的微尘,让这份温暖如溪流般持续流淌。归程中,山风裹挟着草木清香,心里满是融融暖意,希望以后还能多来看看这些孩子们,见证他们如劲竹般茁壮成长。更要深深致谢赵老师和一众家长、志愿者们的辛勤耕耘,正是你们的坚守,让爱心活动如星火燎原。愿这份联结永不断线,让溪下村的孩子们在爱与希望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2024届优秀毕业生 谢子嫣
现就读于浙江财经大学
参与溪下扶贫活动,深感责任与温暖并存。走访贫困户时,他们眼中的期盼与感激令人动容。点滴帮助虽小,却能点燃希望。我体会到,扶贫不仅是物质援助,更是心灵关怀。众人携手,方能共克时艰。这份经历让我更懂珍惜,也坚定了回馈社会的信念。
——2025届1班优秀毕业生 陈柏睿
今天去永嘉溪下乡看望贫困学子,心里深有感触。他们的生活比我想象的艰难,但眼神里依然有光,仍然有为自己命运拼搏的干劲。我们的一点帮助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巨大的温暖。希望更多人能关注这些孩子,让他们有机会改变命运。
——高一(16)班 周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