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高中三年,是一段辛苦却充实的日子。我也和你们一样,每天埋头做题,反复背知识点,课间趴在栏杆上发呆,自习时偶尔望着窗外的天空走神。那时候觉得日子很长,但现在回头看看,又觉得过得飞快。如今我已经踏进大学校园,想和你们分享一些心得,希望能让你们的高中生活充实快乐,有所成就。
遇挫不退 愈挫愈勇
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身边的同学们状态各异——有人仍在争分夺秒地查漏补缺,也有人因觉得时间紧迫而陷入迷茫。当时经历完一模的我,同样站在了选择的十字路口:首考近在眼前,但数学一模的成绩却连校平均分都没达到。看着试卷上刺眼的分数,我一度陷入焦虑。但越是这种被挫折绊倒的时刻,越要让自己冷静下来。焦虑不会提高分数,慌乱只会浪费时间。工作日紧跟学校的复习节奏,周末集中攻克数学薄弱点。每解决一道错题,每搞懂一个知识点,我都会在心里默默给自己打气。接下来的几次模拟考,我不再只盯着分数,而是更关注自己是否比上次进步了一点点。果然,从解题速度到思路清晰度,我逐渐看到了改变。挫折从来不是放弃的理由,而是成长的契机。当你选择在跌倒后站起来,每一步都会比从前更坚定。
△ 拍摄于高三奋斗时
精打细算 步步为营
数学学习贵在精准规划与稳扎稳打。每次考试后,我都会重新研读试卷,不只看分数,而是分析每道题的解题思路——对的题是否用了最优解法?错的题是知识漏洞还是粗心?针对薄弱环节,我会集中突破,同时适当舍弃已熟练掌握的内容,避免无效重复。整理错题时,我会还原考场思维,标注当时为何选错或卡壳,确保同类错误不再犯。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刷题量,而在于每次考试后的深度复盘。坚持这套方法后,我的数学成绩稳步提升,解题也更从容。我始终坚持以教材为核心,反复研读概念、公式的推导过程,确保真正理解其本质。在吃透课本后,再通过辅导书进行针对性训练,但绝不盲目刷题。对于每道例题,我都会思考:它考察了哪些基础知识?解题思路是如何构建的?遇到难题时,我会回归教材,查找对应的知识点,往往能发现症结所在。基础扎实了,解题自然游刃有余。建议学弟学妹们不要好高骛远,先把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理解透彻,这才是提升数学能力的根本之道。
我的数学笔记以实用为第一准则,不追求形式美观。重点记录三类精华内容:1.高频使用的速解公式和二级结论,帮助小题快速得分;2.个性化易错题库,标注思维卡点和计算陷阱;3.典型大题解题框架,提炼通用思路。每次考试前,这本“定制错题本”就是我的复习宝典。比起工整的抄写,我更注重在笔记中加入自己的解题批注,用红笔标出关键步骤。实践证明,这种“对症下药式”的笔记方法,比盲目整理错题更高效。
心若向阳 无惧风浪
在备考路上,知识储备固然重要,但心态的稳定往往能决定最终发挥。见过太多同学因过度紧张而失误,也见过不少人在压力下反而越战越勇。其实,好的心态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可以通过练习培养的。
首先,接纳不完美。没有人能做到每次考试都满分,偶尔的失误是进步的阶梯。其次,专注过程而非结果。与其焦虑“考不好怎么办”,不如把精力放在“今天还能解决什么问题”。最后,学会自我调节。深呼吸、短暂放空、积极心理暗示,都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式。记住,高考不仅是知识的比拼,更是心理的较量。当你以平和的心态走进考场,就已经赢了一半。剩下的,交给那些你曾刷过的题、熬过的夜和流过的汗。
△ 拍摄于高三奋斗时
于瓯江之畔,将三年青春化为成长的印记。感谢恩师的谆谆教诲,如明灯照亮前路;感谢同窗的并肩奋斗,让拼搏的路上不再孤单。母校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直面挑战的勇气和追逐梦想的底气。
未来无论走得多远,瓯江畔的晨读声、教室里的奋笔疾书、操场上的挥洒汗水,都将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底色。
小编按
杨承翰的成长历程印证了一个道理:每个人的蜕变都离不开成长道路上的诸多助力与机缘。
班主任(地理老师): 叶幼贞
语文老师:张荣田
数学老师:谢尚志
英语老师:倪玲英
物理老师:董燕乐
化学老师:袁文权
感谢温二十二中辛勤付出的老师们!